• 为何有人婚姻不顺?无论多真心都难遇良人?观音菩萨一言道破

    发布日期:2025-10-12 17:47    点击次数:170

    唐天宝四年的暮春,长安城西市的 “锦绣阁” 里,苏绾正低头绣着一幅《连理枝图》。丝线在她指间翻飞,针脚细密如鳞,可她的眉头却始终拧着 —— 再过一月便是她的二十二岁生辰,长安城同年龄段的女子早已儿女绕膝,唯有她,三番五次议亲皆无疾而终,如今成了街坊邻里口中 “嫁不出去的老姑娘”。

    苏绾出身书香门第,父亲曾是太学博士,可惜早逝,母亲带着她经营这家绣坊谋生。她模样清秀,一手绣活更是长安城有名,待人接物也温和有礼,对感情更是一片赤诚,可每次遇到的人,不是虚情假意的浪荡子,就是性情不合的迂腐书生,真心错付了一次又一次,心也渐渐冷了。

    这天午后,一位穿着素色襦裙的老夫人来到绣坊,看中了苏绾绣的《观音送子图》,轻声赞叹:“姑娘这绣活,不仅针脚好,连观音菩萨的慈悲相都绣活了。”苏绾抬头,见老夫人眉眼温和,便笑着回应:“老夫人过奖了,我只是想着,观音菩萨象征着善与明,绣的时候便多了几分用心。”

    展开剩余84%

    老夫人坐下,接过苏绾递来的茶,缓缓道:“姑娘这般心善,想必对姻缘也很是执着吧?只是我看姑娘面带愁容,莫不是在姻缘上遇了难处?”

    苏绾一愣,随即红了眼眶,将自己几次议亲的遭遇一一道来:“老夫人,我自问待人真心,从不奢求富贵,只求找个品行端正、心意相通的人共度一生,可为何总是遇不到良人?难道真的是我命不好吗?有时间了真的要去寺院求求菩萨了”

    老夫人轻轻摇头,指着绣品上的观音像:“姑娘莫要怨命。我曾在大慈恩寺听住持说,观音菩萨虽不直接‘赐姻缘’,有些人真心难遇良人,并非命数使然,而是可能忽略了几个关键。”

    苏绾眼中一亮,连忙追问:“老夫人,还请您细说,我到底忽略了什么?”老夫人端起茶杯,轻轻吹了吹浮沫,目光落在窗外的柳枝上,缓缓说起了故事。

    她先说起长安城东市的一位布商之女,名叫柳眉。柳眉和苏绾一样,模样秀丽,待人真诚,可每次议亲,都因 “不懂识人”,错把假意当真心。有一次,一位自称 “吏部官员之子” 的公子来求亲,柳眉见他衣着华丽、谈吐不凡,又对自己百般讨好,便动了心,不顾母亲劝阻,执意要嫁。可成婚前夕,才发现那公子竟是个骗子,不仅骗走了柳眉家的钱财,还早已娶妻生子。柳眉伤心欲绝,大病一场。

    “柳眉姑娘的真心,错就错在‘只看表面,不辨内里’。” 老夫人说,“她看到那公子的衣着与甜言蜜语,便以为是良人,却忘了去了解他的品性、家世与为人 —— 是否孝顺父母?是否诚信经营?是否对感情专一?这些才是判断一个人是否为‘良人’的关键,而非表面的光鲜。”

    苏绾听着,想起自己之前遇到的一位书生。那书生温文尔雅,出口成章,每次来绣坊,都会给她带些诗词话本,还夸她 “绣活与才情皆为长安一绝”。苏绾被他的才情吸引,渐渐动了心,可相处久了,才发现他不仅好吃懒做,还常常向朋友借钱不还,对家中老母亲也疏于照料。苏绾心灰意冷,最终断了往来。

    “老夫人,您说得对,我之前确实只看表面,没去细察对方的品性。” 苏绾愧疚地说,“可有时,就算看清了品性,还是会遇不到对的人,这又是为何呢?”

    老夫人又说起了另一个故事:长安城外有位农户之女,名叫春桃。春桃性情执拗,认定了一位青梅竹马的猎户,非他不嫁。可那猎户性子暴躁,不仅酗酒,还时常对春桃恶语相向,甚至动手打人。春桃的父母劝她放弃,她却总说 “他心里是有我的,只是脾气不好”,一次次原谅,一次次被伤害,最终落得个被抛弃的下场。

    “春桃姑娘的真心,错就错在‘执念过深,不肯放手’。” 老夫人叹了口气,“她认定了‘青梅竹马’的情分,便忽略了对方的缺点,哪怕对方伤害自己,也不肯醒悟。姻缘就像握在手里的沙子,若是握得太紧,沙子只会漏得更快;若是明知对方不是良人,还执意纠缠,只会让自己受伤更深。”

    苏绾想起自己的表姐。表姐嫁给了一位商人,商人起初对表姐很好,可后来染上了赌博的恶习,不仅输光了家产,还把表姐的嫁妆也拿去抵债。表姐的父母劝她和离,表姐却执意要等商人 “改邪归正”,结果商人不仅没改,反而变本加厉,表姐最终只能带着孩子回了娘家,日子过得十分艰难。

    “我表姐就是这样,总觉得‘真心能换真心’,可对方若是不懂得珍惜,再真心也没用。” 苏绾轻声说,“可我既不想只看表面,也不是执念过深,为何还是遇不到良人呢?”

    老夫人看着苏绾,温和地说:“还有一点,姑娘或许没意识到 ——‘忽略自我,失了本真’。有些女子,为了迎合对方,刻意改变自己的喜好,隐藏自己的性情,以为这样就能留住对方,可到头来,不仅留不住对方,还弄丢了自己。”

    她随后说起了自己年轻时的经历,老夫人年轻时曾喜欢一位画师,画师喜欢素雅的女子,她便收起了自己最爱的鲜艳衣裙,学着画她不喜欢的山水画;画师喜欢安静的女子,她便压抑自己活泼的性子,整日沉默寡言。可就算这样,画师最终还是娶了一位能与他畅谈画理、性情洒脱的女子。后来她才明白,画师要的不是 “迎合”,是 “共鸣”—— 是能理解他、与他并肩同行的人,而非失去自我的附庸。“姑娘,你想想,你在与他人相处时,是否也曾为了迎合对方,改变过自己?” 老夫人问。

    苏绾愣了愣,想起之前遇到的一位官员。那官员喜欢 “贤淑温婉、不抛头露面” 的女子,苏绾便收起了自己对绣艺的热爱,不再与其他绣娘交流,甚至连母亲的绣坊也很少打理,整日在家学做针线活、研究食谱。可那官员最终还是以 “性情太过沉闷” 为由,拒绝了这门亲事。苏绾当时很伤心,现在想来,自己当时为了迎合对方,早已不是真正的自己。

    “老夫人,我明白了。” 苏绾眼中渐渐有了光彩,“以前我总以为,真心就能换来良人,却忘了要先看清对方的品性,要懂得及时放手,更要守住自己的本真。可我现在已经二十二岁了,还能遇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吗?”

    老夫人笑着点头:“当然能。姻缘讲究的是‘天时地利人和’,只要你记住这几点,用心去寻找,用心去经营,总有一天会遇到那个懂你、惜你、与你心意相通的人。就像这绣品上的观音菩萨,她象征的不是‘赐福’,是‘明心’—— 只要你心中清明,知道自己想要什么,知道该如何选择,自然能寻到属于自己的姻缘。”

    从那以后,苏绾像是变了个人。她不再急于议亲,而是将更多的心思放在绣艺上,还开了一间小小的绣坊,教其他女子绣活;遇到有好感的人,她会先了解对方的品性与为人,不再只看表面;若是发现对方并非良人,也能及时放手,不再执念;与人相处时,她也不再刻意迎合,而是坦然展现自己的喜好与性情。

    半年后,苏绾在一次绣品交流会上,遇到了一位名叫沈墨的年轻画师。沈墨不仅画技高超,还十分欣赏苏绾的绣艺,常常与她探讨 “如何将画与绣结合”;他孝顺父母,待人真诚,对苏绾的性情也十分欣赏,从不要求她改变自己。苏绾与他相处时,既能感受到彼此的心意,又能保持自己的本真,日子过得十分惬意。

    一年后,苏绾与沈墨成婚。成婚那天,曾经的街坊们都来祝贺,看着苏绾幸福的笑容,大家都说:“苏姑娘终于遇到良人了!”婚后,苏绾与沈墨一起经营绣坊与画坊,将画与绣结合,创作出了许多精美的作品,生意十分红火。闲暇时,两人一起游山玩水,一起探讨技艺,日子过得充实而幸福。

    有一次,苏绾想起那位老夫人,便与沈墨一起去大慈恩寺寻找,却得知老夫人是寺里的一位居士,早已云游四方。住持笑着对苏绾说:“那位居士曾说,她只是想点醒那些在姻缘中迷茫的女子,让她们明白,真心虽重要,可懂得识人、懂得放手、懂得守己,更重要。”

    小编这里也想告诉大家:情感的幸福从来不是 “命运馈赠”,而是在真诚的基础上,靠清醒的认知、适度的取舍与对自我的坚守,一步步经营而来。唯有如此,才能在茫茫人海中,遇见那个真正懂得珍惜、与你并肩同行的良人。

    发布于:河南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