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390 年,一场血腥的悲剧悄然上演。朱元璋竟下令将李善长及其妻女、侄子等七十余人一并赐死。行刑现场,气氛压抑得令人窒息,李善长慌乱地从怀中猛地掏出一份免死铁券,眼神中满是求生的渴望,妄图以此保住性命。然而,朱元璋只是冷冷地嗤笑一声,紧接着说道:“你且仔细瞧瞧上面究竟写了什么!”李善长这才颤抖着低头仔细端详,只见铁券上赫然写着“除谋反大逆”五个大字。刹那间,他长叹一声,最终与全家一同命丧黄泉。这究竟是怎样的一段恩怨纠葛?李善长为何会落得如此凄惨的下场?让我们一同走进这段风云变幻的历史。
朱元璋眼中的“萧何”
朱元璋称帝之后,对李善长给予了极高的赞誉,甚至将他与汉朝初期的萧何相提并论。他曾感慨道:“朕起初不过是一介草莽,手持三尺剑,仅率数千人,在乱世中苦苦求生。彼时,李善长来到军营,诚心诚意地与朕共谋大业,带领军队渡江定鼎南京。短短一二年间,整顿兵马,四处征战,而李善长则负责国内政务,调度粮草、供应武器,从未有过短缺。更为重要的是,他管理后方,使得军民和谐相处,稳固了国本。上天赐予朕如此良才,李善长的功劳,朕心中自是清楚,旁人未必能理解。萧何辅佐刘邦打下江山,千年之后,人人传颂其功绩,但与李善长相比,萧何的功绩也未必能超越他。”正如朱元璋所言,李善长在助力朱元璋打下江山的过程中,确实有着与萧何不相上下的功绩,对朱元璋的事业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,也展现出了对朱元璋的绝对忠诚。
展开剩余68%乱世中的关键归附
朱元璋成为郭子兴的女婿后,因不满郭子兴志向狭小,便带领“淮西二十四将”攻占滁州,自立门户。当时,李善长比朱元璋年长 14 岁,他特意亲自前往迎接拜见朱元璋。这对朱元璋而言,无疑是个天大的好消息。李善长的归附,意味着朱元璋赢得了文人的支持。在当时那个乱世,士人的归附具有非凡的象征意义。李善长虽只是孤身一人前来,但他却代表了广大读书人对朱元璋的认可。朱元璋通过这次归附,深得民心,在乱世中站稳了脚跟。
此外,在攻占滁州时,朱元璋身边大多是粗鲁的武将,文官极为稀缺,军中上下难以平衡。攻城掠地固然依赖武将,但治理国家、管理税赋、调动资源等事务,仍需依靠文官。李善长的加入,无疑为朱元璋带来了极大的助力,堪称“雪中送炭”。李善长自幼熟读经史,才智超群,他不仅为朱元璋出谋划策,还在朱元璋犹豫不决时,劝他效仿刘邦,用人有道,严明军纪,最终夺取天下。在刘伯温尚未到来之前,李善长实际上同时兼任了朱元璋的丞相和军师,身兼数职,任劳任怨,堪称朱元璋军中的中流砥柱。
封赏背后的隐患
正因如此,朱元璋一直对李善长极为器重,将他视为自己治国理政的重要依靠。李善长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坚如磐石。然而,在朱元璋建立大明帝国并得到刘伯温的辅佐后,尽管他打败了陈友谅和张士诚,最终登基称帝,但在封赏功臣时,朱元璋特意强调:“李善长虽无战场上的赫赫战功,但跟随朕多年,负责军粮调度,功不可没,理应得到晋封。”于是,朱元璋任命李善长为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,并封为韩国公,年禄四千石,子孙世袭,还特意授予他免死铁券,李善长享受了诸多特权。
然而,明朝开国初期,李善长的权势达到了巅峰,甚至超过了徐达、汤和等人,朱元璋称他为“吾之萧何”。但与萧何不同的是,李善长虽有萧何之才,却缺乏萧何那样的保身智慧。身处高位后,他逐渐变得骄纵跋扈,遇到与自己意见不合的朝臣,便利用手中的权势进行打压,甚至公开责骂刘伯温,致使刘伯温愤然辞职。这一系列行为引发了朝中大臣的强烈反感,大家表面上敢怒不敢言,内心却对李善长充满了忌惮。李善长的权力日益膨胀,甚至到了让朱元璋都心生恐惧的地步。最终,李善长因病请求辞职,朱元璋顺势让他退休,丞相之位由杨宪、汪广洋、胡惟庸轮流接任。
嫌隙渐生与悲剧结局
随着杨宪、汪广洋、胡惟庸等人相继倒台,尤其是胡惟庸被以谋反罪抄家灭族,李善长的亲戚李存义父子也被牵连其中。虽然朱元璋念及与李善长的旧情,下诏免除他们的死刑,将他们安置在崇明,但李善长却未曾表示丝毫感谢。更让朱元璋心生不满的是,李善长的儿子李祺在朱元璋生病时竟未去探望。种种行为,让朱元璋心中的嫌隙越来越深。
最终,李善长因私自借兵、请求释放胡惟庸案中的亲戚丁斌等人,彻底惹怒了朱元璋。经过一番调查,李善长被揭发知情不报,与胡惟庸一同策划谋反。这一系列事件爆发后,李善长最终被朱元璋下令处决,死于非命,结束了他一生的辉煌与悲剧。
李善长虽才智过人,但在权力的漩涡中却迷失了自我,丧失了保全自己的智慧。正如萧何在刘邦称帝后为保全家族屡次自污,李善长却缺乏这种保身之道,最终酿成了不可挽回的悲剧。这段历史警示着我们,在追求权力和地位的过程中,切不可迷失本心,要学会在复杂的环境中明哲保身,方能避免重蹈覆辙。
发布于:山东省